□冯海宁
十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要求着力优化公平且有质量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教育环境。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巩固控辍保学成果,逐步实现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让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4月7日《羊城晚报》)
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必须设身处地为青年人着想。上述意见,围绕城市规划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着力优化、解决青年人群遇到的各类问题。其中,城市教育环境关系到进城务工青年的切身利益,即能否解决这类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问题,是青年人选择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都把子女带在身边,希望自己子女在城市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但由于某些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资源供给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不少城市不得不通过居住证、积分、连续缴纳社保等条件进行限制,造成随迁子女与户籍人口入学待遇差异化。
从现实情况观察,部分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如果在A城市入学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全家移居到B城市;或者在大城市无法入学的情况下,回到户籍所在地上学。这自然影响到青年融入城市,以及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这种情况下,上述意见提出逐步实现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很有必要。
一旦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不仅能让随迁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让进城务工青年对城市更有归属感,还能避免留守子女因辍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城市亦会由于进城务工青年长期稳定地生活和工作,收获劳动力红利、创造力红利等。
要想实现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路径很清楚,那就是加大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学位,满足这类青年随迁子女入学需求。近年来,一些城市也在这么做。以北京为例,去年印发的“十四五”教育规划显示,新建、改扩建和接收居住区教育配套中小学150所左右,完成后新增学位16万个左右。
笔者以为,“逐步实现”四个字是一种务实表述,因为新增学位满足需求只能逐步实现。但“逐步实现”也要有时间表,比如各类学位缺口有多大,通过多长时间来实现,每年实现多少目标,最好有详细时间表,这既便于各方监督,也能鞭策城市加快速度,早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