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开始抢化学博士,月薪8万

“你还有化学专业的师兄师弟想转型做VC吗?”吴迪最近经常被HR同事追问着。吴迪去年刚入职一家上海20人左右的VC机构,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方向。2010年,他本科读于国内某知名211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显示材料上市公司担任工程师...

VC开始抢化学博士,月薪8万

  “你还有化学专业的师兄师弟想转型做VC吗?”吴迪最近经常被HR同事追问着。

  吴迪去年刚入职一家上海20人左右的VC机构,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方向。2010年,他本科读于国内某知名211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显示材料上市公司担任工程师。在车间呆了3年,薪资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动,感觉职业前景有限,吴迪索性离职重新考了母校研究生。

  2021年,吴迪毕业后四处投递简历。彼时恰逢“双碳政策”提出,国内VC/PE机构纷纷组建团队投新能源赛道。由于专业背景对口及工作经验优势,他成功入职目前这家VC机构担任投资经理,所在的新能源团队依然缺人。“坦白说,我从来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会从事风投,毕竟专业背景相差太大了。”吴迪感叹。

  这并非个例。随着新能源火爆,曾经被视为“天坑专业”的化学也开始火了,VC/PE机构点名高薪招化学博士、材料博士。“我们新进的投资人基本上都是海外藤校理科海归,专业包括化学、材料、能源等等。”某头部本土创投合伙人坦言,现在新能源赛道竞争激烈,但门槛不低,专业对口的候选人才可能有望撬动他们的校友圈资源。

  新能源火了

  VC/PE争抢化学博士,月薪80K

  每逢高考选专业,“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就不绝于耳。在大家的印象中,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对口工作,而且工资低,工作环境差。

  毕业于北京一所985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肖旭,就是因为所学专业可选择的岗位特别少、薪资还很低,最后选择回到老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现实很残酷: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样的硕士毕业生,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可以拿到20k/月,而化学专业每个月却拿不到10k。

  “化学专业投入周期长,产出低,要在实验室耗很久,可能头发熬白了也不一定有成果。”宋雪告诉投资界。她曾在国内知名211高校攻读博士,后来因为压力太大而退学。后来,宋雪通过自学Java在杭州找到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薪资待遇还不错。

  曾几何时,化学专业学生要进入VC圈十分罕见。2019年,知乎有这样一个帖子:“本人海外化学类博士毕业,还考过CFA、FRM等相关证书,去国内小型VC做投资经理合适吗?”然而底下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是——不合适。虽然这位网友的最终归属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对于当时的化学生来说,转行做VC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切正在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神话远去,互联网大厂普遍进入“毕业”时代,裁员大刀悬在头顶;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和合成生物等科技赛道火爆,昔日“天坑”专业的学生反而逆袭了。

  “从2020年以来,我们部门新进的同事几乎清一色都是材料、化学专业出身,相关主管明确要求在招聘时,类似研发、测试这种岗位基本只招上述专业学生。”就职于某电池独角兽的刘伟透露,2021年学院有近300名毕业,其中超过50人去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眼下,新能源电池厂商抢人甚为疯狂。第三方职位搜索引擎职友集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已成为“生化环材”专业学子就业的重要方向——部分生物类、环境类细分专业前往新能源行业的比例在20%以上(行业分布占比前三);而化学类、材料类成为了最热门专业,基本在30%以上;其中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专业比例在40%以上,远超排名第二的行业。

  此前,华为曾发布公告,将提供5倍薪酬,面向全球招募在数学、计算机、物理、材料、芯片、智能制造、化学等领域有特别建树,并有志成为技术领军人物的天才少年。

  就连VC/PE也下场争抢化学系学生。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大投资机构纷纷大举招聘新能源投资经理/总监。投资界获悉,北京一家知名VC机构,今年组建了一个新能源投资团队,竟然整个Team都是化学博士。

  不久前,国内某知名VC机构委托猎头寻找多位新能源投资总监,base上海,并且开出诱人的待遇:薪资范围50k-80k,22薪。至于候选人的条件,不但明确要求招聘化学专业学生,还需要候选人熟悉电化学领域(电化学电池/燃料电池)。

  “这两年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投资很火爆,投资机构都会要求候选人要有化学、材料相关学科背景。”一位来自上海的猎头告诉投资界,目前一个兼具化学和产业背景的候选人可能有十几家猎头同时抢,竞争激烈。

  这是以往不敢想象的一幕。

  互联网时代远去

  化学创始人开始攻占富豪榜

  回望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涌现了无数富豪新贵,现在江湖变了。

  我们从2020年的富豪榜开始讲起。这一年,孙飘扬家族打破了原有富豪榜格局。在那年富豪榜的前二十名中,马化腾、丁磊、黄峥、张一鸣等企业家大多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但位于第11名钟慧娟和第17名的孙飘扬却是两名化学专业的创始人。

  其中,孙飘扬本科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就读于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妻子钟慧娟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还曾是一位中学化学老师。他们二人各自执掌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恒瑞医药和翰森制药。

  随后,宁德时代掌舵人曾毓群强势崛起,我们目睹着互联网时代渐渐远去,新能源造富时代正在来临。梳理202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可以看到此次共有32位来自新能源行业的大佬入选,财富值共计8057亿元,占上榜者总财富值的8.45%。而在这一波新造富浪潮中,冒出了不少化学专业出身的创业者。

  譬如赣锋锂业集团董事长李良彬。1988年,李良彬从宜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江西锂厂科研所成为一名技术员。1997年,李良彬带着四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同离职,在江西省河下镇建立了第一条10吨的金属锂生产线。因经营理念不合,李良彬创立的赣锋金属锂厂濒临倒闭,于是他独自买下工厂,开始负债经营。

  2000年,李良彬与赣锋金属锂厂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公司更名为赣锋锂业。用了7年时间,赣锋锂业才回到正轨——2007年,赣锋锂业销售收入达到2个亿,净利润4000多万元;2010年,赣锋锂业成功登陆深交所,并于2018年在香港上市。时至今日,赣锋锂业已直接或间接掌握18项锂源,成为新一代“锂王”,2021年,李良彬以422亿元财富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排名第93位,成为江西首富。

  还有浙江富阳的新首富、天赐材料董事长——徐金富。1964年出生,徐金富本科就读于杭州大学化学系,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000年,他创立了天赐材料,靠着卖洗发水、沐浴露等个人生活护理用品的材料起家。而后,化学背景出身的徐金富敏锐察觉到锂电池行业的商机,开始涉足锂电池电解液的研发和生产领域。

  2011年,天赐材料成功自产了锂电池电解液的灵魂材料——六氟磷酸锂,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2014年,天赐材料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当时市值仅数十亿。随着“六氟磷酸锂”价格走高,天赐材料地位也水涨船高,最新市值超1100亿。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2新财富500富人榜》,徐金富凭借402.2亿元的财富,位列榜单第99位,排名浙江杭州富阳地区富豪榜第一位。

  表面看起来,这些人只是千千万万的化学毕业生中的典型案例,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一窥时代的变迁——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创始人层出不穷;如今,中国产业巨变,更多其他学科背景的人登上历史舞台。

  从新能源到合成生物

  今年,VC追着投化学学霸

  “我们现在追着投化学学霸。”虽然这是一位VC朋友的调侃,但并不算夸张。

  成立超90年的清华大学化学系是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毕业生分布在化工、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信息等各个行业;而南开大学的化学系毕业生,则活跃在生物医药领域,如君圣泰创始人兼CEO刘利平、君圣泰创始人兼CEO刘利平、药坦药物创始人刘学军、来凯医药创始人、CEO吕向.....他们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还有北大化学系注重与生命和材料等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专业在国际学术界颇具影响力,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前沿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而1946年成立的兰州大学化学系曾是我国最强化学系,在有机化学方向走出数位两院院士……

  不久前,腾讯去昆山投了一个光伏项目——协鑫光电。而协鑫光电的三位创始人范斌、田清勇、白华,都来自清华?学化学系。2010年,博士毕业后的范斌回到厦门,找来了清华同学田清勇、白华一起创办了惟华光能即协鑫光电前身,专攻钙钛矿技术。

  创业初期,由于他们选中的钙钛矿技术过于超前,公司常常陷入经营困难的窘境。直到2016年协鑫集团入股,团队重新出发再次创立了协鑫光电。如今,市场逐渐认可钙钛矿技术,主动来找协鑫光电的投资人也变多了。据了解,协鑫光电此次B轮融资十分火爆,投资机构争抢激烈,最终被腾讯拔得头筹。

  还有固态电池独角兽卫蓝新能源,身后同样是一群化学人。2016年,82岁高龄的院士陈立泉和俞会根、李泓一同创办了卫蓝新能源。其中,卫蓝新能源创始人、董事长俞会根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工。而首席科学家李泓也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所、中科院物理所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

  刚成立的几年,卫蓝新能源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21年,蔚来宣布将在2022年首发150kWh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赛道开始火爆。与此同时,卫蓝新能源引来了华为哈勃、小米、蔚来等一众产业背景投资人。深圳一位参与了某电池独角兽融资的PE合伙人透露,卫蓝新能源估值一度有人开出150亿元人民币。

  除了新能源,同样的一幕也在另一赛道上演——合成生物。

  今年4月,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领投了合成生物初创公司——百福安生物完成近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有趣的是,公司科学创始人许建和教授也是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1987年,许建和教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于1995年获得了华东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还有合成生物第一股——凯赛生物的创始人刘修才,也毕业于化学系。1982年,刘修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土壤化学硕士学位;1989年,他又拿到了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7年,他回国创办了凯赛生物,专注研究合成生物产业化。2020年8月,凯赛生物登陆科创板,现市值超400亿。

  “考察一圈你会发现,合成生物领域活跃着很多化学背景的创业者。”北京一位投资人唐震解释道,合成生物虽然是一门集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但化学理论知识是重要基石。

  “可以说,化学人everywhere!”唐震感叹,现在从医药、生命科学、化妆品到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处处可见。

  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当苦学多年的化学、材料硕士、博士被疯抢,才会有更多的学子愿意投身这些昔日“冷门”专业。须知道,以这些基础学科为起点的技术科学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堪称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一切才刚刚开始。

  (文中的吴迪、唐震、肖旭、宋雪、刘伟皆为化名)

  本文源自投资界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