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只是一眨眼,大学四年就从指尖溜走了。在这个盛夏,又有很多学生站在了命运的分叉口,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是找工作,还是出国,还是国内考研呢?
无论是哪条路,无疑都是艰难的。可是随着国外环境的恶化,人才市场学历门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入了考研大队,将图书馆的共享苦丁茶一扫而空。
如果选择考研,我们难免遇到一个问题:考什么研?毕竟研究生分很多种,有985的院,也有普通高校研究生院,有学硕也有专硕,不过这些都是后面要考虑的。
学生们首要选择的内容是,到底是报全日制,还是非呢?
说好的公平呢?人才补贴避开“非全日制”硕士
全日制,非全日制,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听出差别。全日制的学生需要一直在学校,几乎每天都有课程安排。而非全日制的学生一般是周末或者节假日有课,可以满足平时的工作需求。
站在的角度,自己已经成人,按理早该开始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了,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非全研究生,虽然身体压力双倍,但心理上的负疚感没那么重。
但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出,学习时长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比不上全日制的,所以大众对非全日制的印象没有全日制好,认为他们的含金量有参差,这种观念也会显现在针对研究生的政策中。
早些时间便出了这么一件事,小刘是南京理工大学非全日制法学硕士,于今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某市工作,就在此时,听说本市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相关政策,给安家费。
于是小刘很高兴地查看,但没想到自己竟然不符合规定,因为政策写明只有全日制的和硕士生可以享受一次性就业安家政策,小刘因为是非全,所以“避开”了安家费补贴。
可以说,这一政策明显是区别对待了全日制和非全的研究生,那么按照相关规定,他们是否可以这样做呢?其实早在16年,最有发言权的教育部就明确,17年起,两种研究生的学位证具有同等效力。
19年,有关部门更是要求体制相关的公开招聘,要给予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平等就业机会,并且人才落户条件也要合理,同样给予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平等落户机会。
因此,小刘认为自己所在市出台的人才补贴政策并不合理,并多次请求左边法律右边支持,要求给予非全日制应届生平等的权益。对此,网上也是议论纷纷。
踢到了真钢板?非全日制硕士终于赢了一次
一部分学生支持小刘维权,毕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是统考上来的,同分录取的,为什么就要被“歧视”呢?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示,非全日制读研期间有收入,凭什么拿补贴呢?
实际上大家真的不应该用旧的眼光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非全日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但工作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而且非全日制的学费相比全日制也更高,那为啥不能拿补贴呢?
另外,如今也有很多高校都把全日制的研究生改成了非全日制,考上的难度却不减,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还要去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不现实,而且还降低了单位自身的口碑。
小刘的事情也在一番抗争后有了新的进展,所在市在前几日发布了新的规定,将国家统招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纳入安家补贴范围,小刘和其他当地非全硕士也可以享受补贴政策了。
这对于非全硕士来说无疑是个好结果,因为平等政策虽然早已下发,但社会中无论求职还是类似这次的补贴申请,非全硕士都处于尴尬的境地,类似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有了这次小刘的出头和好结果的下落,相信也会对社会上那些“歧视”非全硕士的用人单位有所敲打。时代已经不同了,全日制和非全硕士的含金量差别不如以往,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选择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其实还是看学生自己,相比全日制,非全日制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学业的压力,而且学费也比较贵,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在校时的工作选择。
全日制虽然只有学业压力,学费也更低一些,但上岸总的来说还是更难一些的,而且时也会面临没有稳定收入的心理压力,因此学生们要好好权衡,做出自己能承受的选择。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