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专题研究:个人养老金投资前瞻,万亿蓝海,打造新风口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徐康,洪锦屏)一、何以解忧:养老金投资困局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三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家独大,2021年占比高达58.0%,但个人账户面临“空账”问题,替代率下行加速,结余耗尽压力明显加剧...

保险行业专题研究:个人养老金投资前瞻,万亿蓝海,打造新风口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徐康,洪锦屏)

  

一、何以解忧:养老金投资困局

  

当前我国养老金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三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一家独大,2021年占比高达58.0%,但个人账户面临“空账”问题,替代率下行加速,结余耗尽压力明显加剧。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以央企、国企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为主,覆盖面窄,只是“小部分人的幸福”。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起步较晚,但潜在空间巨大。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正式落地。由此,“个人养老金”新时代开启。

  

正如我们在《何以心安,老有所依—养老主题系列报告之一》所提及,“我国当前的养老主要矛盾是如何积累养老金—解决收入端来源不足的问题,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以养老为目标的资金积累,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养老资金池;二是提升养老金的配置效率,做高投资收益”。此前,我们通过系列报告已经充分讨论了我国养老体系及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养老资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并重点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投资品种进行分析。

  

(一)第一支柱:投资规模有限,风格偏好稳健

  

我国第一支柱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社会保险基金补充构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指由用人单位、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用于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及其他法定待遇的专项资金,包括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加大,2017年11月《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决定划转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国有股权的10%以充实社保基金,专项用于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大,结存规模实现一定的增长(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截至202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积结存6.4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不足基金结存的四分之一。2016年12月以来各地基本养老保险金陆续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2017-2021年间社保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与社保基金理事会会签署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2021年社保受托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达到1.46万亿。但受限于现收现付制与安全性考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空间有限,2021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仅占基金结存的22.8%。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安全性指引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直接投资比例逐年提升。社保基金会采取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投资运作。直接投资由社保基金会直接管理运作,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和股权投资。委托投资由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运作,主要包括境内股票、债券、养老金产品、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由于养老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且其固定用途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促进代际公平,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作追求安全性,以保障投资收益。

  

截至2019年末,社保基金会已先后与22个省(区、市)签署委托投资合同,均为委托期5年的承诺保底模式。资金管理安全性指引下,2017-2021年间社保基金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直接投资比例不断上升。2021年,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直接投资比例为38.2%(相比2017年上升8.5pct),委托投资比例为61.8%。

  

资产配置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注重安全与收益并行。从资产结构看,持有至到期投资与交易类金融资产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投资方向,2021年二者合计占比达到91.5%;同时银行存款占比显著上升,由2017年的0.9%上升至2021年的2.8%,体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与收益性兼顾的投资特点。

  

股票配置遵循安全性指引,择股偏好小市值绩优股。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净值的30%。截至2022H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重仓持有179只股票。截至2022年9月23日,重仓持股合计市值287.45亿元,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净值占比约为2%。同时,大盘股(市值大于200亿)的持股数量仅44只,PE(TTM)大于28倍的股票数量共86只,体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择股低风险的投资特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受股市影响较大,利息收入为其提供安全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2017-2021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为5.2%、2.6%、9.0%、11.0%、4.9%,其中2018年与2021年收益率受股市震荡影响显著。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证券差价与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18年,受股市整体行情影响(沪深300指数全年-25.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证券差价、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亏损,合计亏损70.0亿元,但利息稳定贡献收入181.6亿元,占总投资收益额的184.1%。2021年,沪深300指数在经历2019-2020两年牛市行情后回落,跌幅达到-5.2%。受此影响,交易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亏损-120.8亿元,但利息依旧稳定贡献收入488.4亿元,占比77.3%。

  

  

(二)第二支柱: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由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构成,职业年金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我国养老体系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和单位作为员工福利的雇主补充养老计划,目的是提供补充的养老收入,一般采用账户积累制,包括企业职工的企业年金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其中,职业年金起步较晚,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才开始实施职业年金制度。截至2021年,我国第二支柱养老金规模总量达到4.5万亿,其中企业年金2.64万亿,职业年金1.86万亿。

  

第二支柱养老金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作,投资化水平高,2021年整体投资规模达到4.4万亿。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与《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先由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委托给法人受托机构或理事会,再由受托人委托给具备相应资格的机构进行投资管理。职业年金基金受托和投资管理机构均在具有相应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中选择。因此,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对年金基金的保值增值至关重要。

  

受托人、投资管理机构、账户管理机构、托管机构均实行名单制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到期后需经申请与审核通过方可延续,以机构的专业性保障资金安全与投资收益。截至2021年末,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规模2.61万亿元,占企业年金基金的98.8%;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79万亿元,占职业年金基金的96.3%。由于职业年金2020年才启动市场化投资运营且相关披露较少,因此后文主要介绍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

  

投资管理机构受托后,通过建立单一计划与集合计划对企业基金投资管理。单一计划是指受托人接受唯一的委托人进行单独的资金管理,适合大企业;集合计划则是同一受托人接受不同的委托人进行集中的资金管理,适合中小型企业。由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以央企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烟草、铁路、电力、航空等垄断性行业及大型金融机构,因此单一计划是主要的管理形式。截至2022H1,企业年金市场共建立1770个单一计划,管理的资产规模为.3亿,占比高达90.6%;共建立58个集合计划,管理的资产规模为2517.8亿,占比约9.3%;过渡计划19个,管理资金22.0亿元,占比仅0.1%。

  

  

含权益类组合占比大,做高投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类型主要分为固定收益类和含权益类。由于企业年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此含权益类资产组合占比较大。2020年12月,人社部印发《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将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调十个点至40%。截至2022H1,固定收益类资产金额3293.2亿元,占比12.2%;含权益类资产金额.9亿元,占比87.8%。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较为稳定,含权益类投资收益相对波动,但同时也做高了整体投资收益率。2012-2021年间,固定收益类年度收益率极差为3pct,含权益类为8.8pct。2021年,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率为4.5%,含权益类为5.5%,整体收益率5.3%,跑赢大盘指数0.5pct。

  

企业年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收益率波动中向好发展。作为养老金第二支柱对基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充,企业年金具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自2007年推动移交给基金等专业机构管理以来,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波动较大。2007年投资收益率高达41.0%,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收益率下降到-1.8%。但近十年投资收益向好发展,仅三个年份介于3%-5%之间,其余年份均大于5%。

  

基于不同的投资收益目标,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表现分化。整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业绩弹性高于年金,与资金属性有一定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反映的是整体收益率,但企业年金是所有企业年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2021年,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大于8%的年金组合有325个,数量占比7.4%;投资收益率在6%和8%之间的年金组合有824个,数量占比18.7%;其中最多的年金组合投资收益率在4%和6%之间,共2380个,数量占比54.0%。企业年金投资表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多样化的企业投资需求。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绝对稳健的投资收益,在委托时明确要求资产配置固收类,或只允许投资协议存款,由此拉低了整体的投资收益率。

  

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投资组合碎片化和资金长期属性与投资管理目标错配,是企业年金投资收益有所分化的主要原因。(1)投资组合碎片化:截至2022H1,企业年金市场中单一计划平均规模为13.9亿元,集合计划平均规模为43.4亿元。其中,单一计划是年金主要的投资形式,其平均规模远低于公募基金同期的26.8亿元,难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拖累投资效率下滑。(2)资金长期属性与投资管理目标错配:企业年金及其他养老金天然具备长期资金的属性,因此在资产配置应该更倾向于权益类投资,同时设定长期考核目标。但目前由于实际考核与同业竞争中更看重相对排名,采用实账管理、周估值结算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会提高委托人的关注,叠加支付周期因素,短期投资目标的干扰难以避免,导致资金长期优势难以发挥。

  

  

(三)总结:我国养老金投资运作空间较大

  

截至2021年底,我国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合计在养老金体系中占比达到98.8%。通过上文对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投资运作梳理,可对我国目前养老金投资运作情况基本了解。进一步提升投资运作效率与抗风险能力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使命,但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现收现付制与国民养老的“压舱石”资金性质使其稳健性成为必要条件。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庞大,但投资资金不足总量的四分之一,且其投资运作风格呈现显著的低风险偏好特征。究其原因,首先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支付压力较大,因此投资总量有限。其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国民养老的底部资金,其资产运作安全性与否决定了国民基本养老保障能否落实。因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天然具有低风险特征,稳健的投资风格。

  

优化投资管理效率,注重长期战略配置,年金投资收益有望更上一层楼。相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的投资运作充分,资金使用率高,体现其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在资产配置上,风险偏好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所提高,但平均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提升企业年金投资水平有以下建议。(1)优化投资管理效率:通过集合计划或标准化分类的方式,整合规模较小的单一计划,提高资金的集中度,从而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产品化管理模式克服投资组合碎片化存在的问题。(2)注重长期战略配置:设置多层次的投资目标,兼顾长短期投资目标。在资产配置中,以资金的退休养老用途为导向,注重长期战略配置,稳健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

  

二、各显神通:个人养老金投资全品种分析

  

截至2022年8月,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可投资金融品种的规模总量约1900亿元(其中由于数据披露原因,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规模统计截止日为2021年底)。据《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由此可见,个人账户制下第三支柱养老金可投资范围广,投资品种多元化。因此,下文将从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与特定养老储蓄四个层面对第三支柱养老金投资运作进行分析。

  

(一)养老目标基金:主流养老金融产品,多品类满足个性化风险需求

  

为了在养老金市场化改革的资产端更好地发挥公募基金的作用,2018年2月证监会公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指引》明确规定,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的特点是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

  

(1)稳健性:养老目标基金主要通过基金中基金的形式运作,通过基金经理和大类资产两个层面分散风险。基金经理层面,养老目标基金对管理人的专业资质要求更为严格。《指引》规定,具备5年以上金融行业从事证券投资、证券研究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研究评价或分析经验,其中至少2年为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具备5年以上养老金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经验。大类资产层面,对不同期限的基金品种规定不同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对于定期开放的封闭运作期或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不短于1年、3年或5年的,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商品基金(含商品期货基金和黄金ETF)等品种的比例合计原则上不超过30%、60%、80%。

  

(2)长期性:《指引》规定,养老目标基金定期开放的封闭运作期或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应当不短于1年。(3)普惠性:《指引》鼓励基金管理人设置优惠的费率,让利于民,支持投资者进行长期养老投资。实际执行上,相比同类型FOF,养老目标基金的管理费率也相对较低,多数设置为0.60%或0.90%。

  

目标风险基金灵活安全,目标日期基金更契合养老属性。根据投资策略类型,养老目标基金主要分为目标风险基金与目标日期基金。《指引》规定,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基金,应当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资产、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或使用广泛认可的方法界定组合风险(如波动率等),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基金组合风险。目标风险基金以风险敞口作为投资风向标,策略上更加灵活安全。采用目标日期策略的基金,应当随着所设定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目标日期基金以个人生命周期曲线作为调仓依据,策略上更加契合养老属性。

  

2018年至今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迅速,目标风险基金显著更受欢迎。截至2022年8月12日,在规模上,养老目标基金总规模达到1211.2亿元。其中,目标风险基金规模总规模969.6亿元,占比80.1%,目标日期基金总规模241.6亿元,占比19.9%。在数量上,养老目标基金达到199只,其中目标风险基金109只,目标日期基金90只。目标风险基金能够根据风险敞口灵活调整仓位,更具安全性,因此更受欢迎。

  

  

监管要求趋于严格,投资运作安全性凸显。2022年6月,证监会研究起草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暂行规定》),要求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可以纳入投资范围。根据2021Q3至2022Q2季度末规模进行筛选,符合监管要求的养老目标基金共113只,目前(截至2022年8月12日)规模达到1028.7亿元。其中,目标风险基金64只共828.7亿元,目标日期基金49只共200.0亿元。

  

资产配置上,目标风险基金的基金比例相对较高。截至2022Q2,养老目标风险基金的基金配置比例为87.9%,高于目标日期基金2.2pct。在证监会允许的其他运作形式内,目标风险基金直接配置股票3.8%,高于目标日期基金0.5pct;目标风险基金债券、银行存款的比例达到4.5%、2.7%,低于目标日期基金的4.9%、4.7%。由于目标风险基金是以投资人的风险敞口作为风向标,配置更大比例的基金可以在基金经理层面更好地分散风险,保障养老资金投资运作的稳健性。

  

收益表现上,目标风险基金的业绩弹性相对较小,主要考虑波动率稳定基础上的保值增值,改善持有体验。就单只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而言,截至2022年8月12日,目标日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11.9%-18.9%之间,平均值达到4.8%;目标风险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11.0%-15.1%之间,平均值仅有3.1%。就基金整体的实际年收益率而言,逐年使用规模加权计算基金整体年收益率,并剔除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的基金,可以发现整体而言目标风险基金的业绩弹性也相对较小。

  

安全性指导下,目标风险基金以稳健/保守型为主。根据风险等级,目标风险基金可划分为稳健/保守型、平衡/均衡型和积极型。由于基金以养老作为特定用途,因此风格上以稳健型/保守为主,平衡/均衡型次之。截至2022年8月12日,稳健/保守型目标风险基金共71只,规模达到879.4亿元,占比90.7%;平衡/均衡型共33只,规模达到75.2亿元,占比7.8%;积极型则仅有5只,规模15.0亿元,占比1.5%。

  

资产配置根据风险等级不同有所分化,收益特征对应分布。横向比较,稳健/保守型目标风险基金债券的债券配置比例相对较高,截至2022Q2,稳健/保守型债券比例达到4.7%,远高于均衡/平衡型(3.7%)和积极型(0.7%)。积极型目标风险基金的风险容忍度相对较高,股票配置比例(5.6%)远高于均衡/平衡型(4.9%)和稳健/保守型(3.7%)。资产配置特点与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稳健/保守型基金呈现低风险低收益特征,而积极型也呈现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单只收益率-11.0%-15.1%,平均值4.1%)。整体业绩弹性上,积极型最大,平衡/均衡型次之,稳健/保守型垫底。

  

  

目标日期基金以2035年为主,并根据生命周期曲线调仓。按照期限可以划分不同类型,截至2022年8月12日,目标日期基金以2035为主,共22只,规模达102.2亿元,占比42.3%。按照男性60周岁与女性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推算,目标日期基金的核心投资人群分布在37-47周岁之间。随着向到期日的逼近,目标日期基金会相应上调债券、银行存款等低风险资产的仓位,同时下调股票等风险资产的配置,从而形成下滑轨道。

  

整体来看,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稳健。养老目标基金的收益特征表现基本符合养老用途特点,年度收益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波动也相对较小。就单只基金的收益表现而言,其计算年化收益率在-11.9%-18.9%之间,平均值达到3.9%。整体而言,在行情较好的年份,如2019年收益率水平为11.8%,远低于中证800指数,跑输FOF基金指数2.9pct;在行情较差的年份,如2022年至今(2022.08.12)收益率水平为-2.7%,远高于中证800指数,跑赢FOF基金0.4pct。

  

(二)养老理财:背靠银行母公司优势,稳健性加强吸引力

  

养老理财产品萌芽于2009年,为养老理财产品奠定实践基础。2009年,交通银行推出市场上首款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得力宝·久久添利。随后,多家银行也陆续发行了具有养老资产配置特征的理财产品。早期的养老理财产品在未有政策指引的情况下,标准化程度较低,但其探索为养老理财产品奠定实践基础。

  

2021年开始步入正轨,养老理财产品加速运行。2021年8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允许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四地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2022年一季度,银保监会相继推出《关于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范围扩大到十地十一点。同时,将首批试点的四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由10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新增试点机构总规模上限则仍为100亿元,即所有机构总规模上限由400亿元扩大到2700亿元。截至2022年8月12日,共有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37款养老理财产品处于存续状态,合计规模达到662.7亿元。

  

养老理财产品的特点是稳健性、长期性与普惠性。(1)稳健性:主要体现在引入收益平滑机制、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风险准备金计提、风险等级普遍较低。(2)长期性:期限在5年以上,同时以封闭式净值型为主。目前37款养老理财产品中仅7款运作模式为开放式净值型。(3)普惠性:起购门槛低,首批养老理财产品都是1元起购;费率低,一般仅收取0.015%-0.02%的托管费和0.1%-0.125%的固定管理费,部分机构甚至不收取管理费。

  

  

收益平滑机制与摊余成本法熨平波动,高准备金计提比例降低运行风险。养老理财产品的稳健性主要通过减小净值波动与降低运行风险两个方面得以提高。(1)在净值波动上,引入收益平滑机制“削峰填谷”从而熨平净值波动。在收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上限的时候,计提超额收益部分,并在收益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的时候进行回补。此外,投资非标时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从而减小净值波动。(2)在降低运行风险上,采用更为严格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政策。普通资管产品计提比例为管理费收入的10%,计及产品余额的1%不再计提;养老理财产品计提比例为管理费的20%,且计及产品的5%方不再计提。

  

资产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主,非标投资特色驱动收益上升。由于以养老保障作为特定用途,养老理财在具体产品的资产配置上仍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权益类与基金投资比例较小。以成立时间最早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第1期为例,其穿透后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高达79.9%,权益类14.4%,基金仅5.7%。在固收类资产的配置上,除了债券养老理财产品还可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且投资比例上限高达49%。由于银行本身在非标资产的挖掘上显著具备优势,投资非标有助于增厚养老理财产品的业绩。

  

业绩比较基准相对较高,实际收益仍有提升空间。在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上,下限最低为4.8%,上限最高为10%。大多数将业绩比较基准设置为5.8%-8%,高于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而实际的收益表现上,截至2022年8月12日,仅10款养老理财产品的计算年化收益率不低于业绩比较基准,实际收益仍有提升空间。

  

(三)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型试点遇冷,专属商业保险另辟蹊径

  

1、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发展历程坎坷漫长,税延养老保险试点遇冷。早在2007年11月,天津市政府与保监会联合发布《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2008年开始试点,但由于税收优惠额度过高,仅试行两个月即被叫停。此后经历漫长十年,经过多次研讨税延养老保险才再次试运行。2018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提出“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一年的试点工作;规定了针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详细税收优惠政策。”截至2021年底,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产品保费收入仅达6.3亿元,覆盖人群约5万人,获批运营税延养老保险公司仅23家。2021年商业养老年金保险达620亿元,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运行开展缓慢。

  

  

税延养老保险试点遇冷,原因包括税收优惠力度不大、运行范围不广、流程复杂。首先在税收上,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的方法能够提供的税收优惠力度有限。2018年10月个税改革,起征点由3500上调至5000元,12月再次推出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社会税收负担减轻,税延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其次在覆盖面上,2018年至今覆盖城市仍未扩大范围,2019年3月至今无新增运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及代理人积极性较低。此外在流程上,投保、登记、抵税、扣税流程繁琐复杂,保险客户消费体验较差。

  

税延养老保险采用EET纳税模式,享受税收优惠。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个人在税前列支保费,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税款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即采用EET纳税模式。根据《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扣除缴税限额也即保费金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办法确定。

  

根据收益类型划分三类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根据养老资金积累期的收益类型,税延养老保险可以分为收益确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动型,对应A、B、C三类产品。其中,A类产品收益确定,并每月结算,;B类产品在保底基础上根据投资情况提供额外收益,每月(B1)或每季度(B2)结算一次收益;C类产品收益按照实际投资情况,至少每周结算一次。可以看出,A类产品安全性较高,B类产品由投资者承担一定风险,而C类产品投资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多元化设计满足投资者不同风险需求。

  

2、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针对新业态从业与灵活就业人员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进程加速。2021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自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公司包括中国人保寿险、国寿、太平人寿、太平洋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人寿。根据《通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服务人群是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且允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适当方式为其员工缴费。随后,2022年2月再次推出《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且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试点启动以来业务规模稳步增长,优势在于缴费灵活性、允许提前退保、投保简便。据证监会披露,截至2022年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近21万件,累计保费23.5亿元,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近3万件。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仅开展不足一年时间,其保费规模便超过税延养老保险。虽然专属商业保险没有税收优惠,且服务人群具有针对性,但其核心优势在于缴费方式灵活,允许企事业单位为其雇员缴费,打通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养老金。此外,允许提前退保、投保简便等也增加了专业商业养老保险的吸引力。

  

积累期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初步投资运作收益稳定。根据保证部分利率不同,可以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划分为稳健型账户(2%-3%)与进取型账户(0%-1%),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际运作情况显示,2021年稳健型账户最终结算利率在4%-6%之间,进取型在5%-6.1%之间,投资运作情况良好。

  

  

(四)特定养老储蓄:尚处起步阶段,未来可期

  

特定养老储蓄起步较晚,为第三支柱再添新翼。2022年7月,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并对整体规模、产品类型、期限、利率、存款上限做了具体要求。整体规模上,单家银行不超过100亿元。产品上,可划分为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

  

2022年,工农中建交商的五年期定存整存整取型利率是2.75%,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则是1.55%。存款上,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特定养老储蓄提出较晚,但对于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投资运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满足低风险偏好人群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养老保障。

  

(五)总结:养老目标基金一骑绝尘,其他投资品种多维度满足需求

  

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融产品中养老目标基金发展一骑绝尘。就发展现状而言,在总量上,养老目标基金规模超过1200亿元;养老理财次之,规模超过650亿元;商业养老保险则表现一般,合计规模不足50亿元;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暂未运行。在收益率表现上,养老目标基金区间跨度最大,单只基金年化收益率在-12.9%-18.7%之间;养老理财区间跨度相对较大,但都维持正收益率,单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1.4%-11.6%之间;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型在2.5%-3.5%之间,专属型在4.0%-6.1%之间;特定养老储蓄整存整取型略高于2.75%,其他略高于1.55%。

  

养老目标基金多品类扩大受众面,偏股型配置+“养老”令其在可承受范围内获取高收益。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较早,时至今日已形成多品类的基金投资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个性化的风险需求,扩大受众面。目标风险型基金提供三类投资风格的基金投资品种,分别对应风险偏好、风险中性、风险厌恶的投资者需求;目标日期型基金提供11种日期型,辐射年龄人群范围广。在资产配置上,养老目标基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因此业绩弹性相对其他个人养老金融产品较大。在更高比例的权益类资产配置风格下,养老目标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与股市波动的强相关,年化收益率极差达到31.6pct,远高于养老理财(10.2pct)与商业养老保险(3.6pct)。但同时,相比偏股型基金与同类型FOF,养老目标基金的业绩弹性显著偏小,体现了养老属性对其风格的影响。

  

养老理财依靠银行网点优势加速发展,特色非标投资+收益平滑等兼顾收益与稳健。基于早期的实践探索,叠加母公司银行网点优势与超低费率加强吸引力,养老理财产品上市仅一年整体规模即已突破600亿,相比其他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发展速度显著。母公司银行多重赋能,在挖掘优秀非标资产投资上的优势助力养老理财产品增厚收益。此外,得益于收益平滑机制的“削峰填谷”作用,养老理财产品虽收益波动相对保险与储蓄类较大,但均维持正收益。但同时,固收类为主的资产配置风格使其收益率表现有隐形的“天花板”,产品期限在五年及以上也使其流动性受到限制。

  

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遇冷优势不再,专属型针对新业态人群另辟蹊径。一方面,由于税优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流程繁琐复杂等原因,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遇冷;另一方面,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推出之后,个人使用养老金账户内的资金进行投资,均可享受税收优惠,税延型优势不再。但专属型商业养老保险在简化流程以外,创新性地针对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开展,且允许企事业单位以适当的形式为其员工缴费,打通了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带来了新的增量。特定养老储蓄尚处起步阶段,未来可期。目前,特定养老储蓄尚处试点实行的准备阶段,暂未有市场反馈信息。但由于以养老作为特定用途的金融投资品种稳健性与安全性先行,特定养老储蓄能为市场上风险极度厌恶的人群提供最为恰当的投资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可期。

  

  

三、他山之石:美国IRAs账户投资运作

  

美国是全球最早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养老保障体系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已基本形成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1974年,美国开始建立个人养老金体系,即IRAs账户。在各项制度配合与多层次产品设计的推动下,美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踏上快车道。在此背景下,IRAs账户的投资运作也趋于成熟,在资产端增厚个人养老金规模,同时亦反哺美国资本市场。通过学习美国IRAs账户的投资运作,能够对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运作带来借鉴意义。

  

(一)美国养老体系:二支柱与三支柱各占半壁江山

  

二支柱与三支柱基本平分秋色,IRAs账户重要性逐步凸显。美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第一支柱联邦社保基金、第二支柱雇主养老保险与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截至2021年,美国已形成二支柱与三支柱各占半壁江山的基本格局。截至2021年末,美国养老金总计约40.5万亿美元(第一支柱养老金规模按照十年复合增速测算)。第三支柱养老金达到16.5万亿美元,占比约40.9%,其中IRAs账户达到13.9万亿美元,贡献占比约34.4%。

  

(二)负债端:传统型IRAs占据绝对主角地位,第二支柱源源不断注入资本

  

传统型是美国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绝对主角,原因在于受众面广、税优享受时间早。IRAs账户覆盖人群广泛,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传统型IRAs、罗斯型IRAs和雇主发起型IRAs三类,其中雇主发起型根据缴费对象不同分为SEPIRAs(雇主缴费)、SAR-SEPIRAs(雇员缴费)、SIMPLEIRAs(共同缴费)。截至2021年末,美国IRAs账户中传统型达到11.8万亿美元,占比约84.8%;罗斯型1.3万亿美元,占比约9.5%;雇主发起型规模合计仅0.4万亿美元,占比约5.6%。相比其他类型IRAs账户,传统型能够成为个人养老金的核心组成部分原因在于受众面广、税优享受时间早。

  

在受众面上,罗斯型与雇主发起型仅针对低收入人群与中小企业及个体户,资金来源有限,且雇主发起型IRAs账户受到第二支柱雇主养老保险的直接挤兑。相比之下,传统型门槛最低,无论有无参与雇主计划,仅需提供劳务收入即可设立账户。在税优享受上,相比罗斯型的TEE模式,EET模式下的传统型能够更早地享受税收优惠,且大部分美国居民退休后不工作时的税率较低,因此传统型EET模式税优带来的吸引力更为显著。

  

  

美国养老金账户之间存在转换机制,包括401(k)账户内部之间、401(k)账户与IRAs账户、以及IRAs账户内部之间的转账。雇主员工在离职或者退休时,可以将雇主养老金账户里401(k)的资产提取出来,在进入新企业之后转入新的401(k)账户中,如无再进入新企业或新企业未发起雇主养老保险计划,则可将提取出来的资产转入IRAs账户中。此外,个人也可选择将传统型或雇主发起型IRAs账户中的资产转入罗斯型IRAs账户中,也被称为罗斯转换。但由于传统型、雇主发起型与罗斯型IRAs之间存在税优模式的区别,资产转入罗斯型IRAs账户时需补缴所得税。账户转换机制打通了养老金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同时使个人投资者对IRAs账户的选择更加灵活,促进了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

  

传统型IRAs账户资金主要来自第二支柱。由于养老金账户之间转移机制的存在,IRAs账户的资金来源由存入、转账两部分组成。进一步地,以此作为本金进行投资增厚收益部分。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传统型IRAs账户资金流入结构中,滚存额即来自第二支柱的转账达到5357亿元,占比达到96.4%,是传统型资金的主要来源。对比罗斯型IRAs账户的滚存额,可以发现传统型账户在退出雇主养老保险计划的人群中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罗斯型IRAs账户资金主要来自缴存与转换。罗斯型IRAs账户资金流入结构中,分配/转换/滚存分别达到276/170/130亿元,占比分别对应47.9%/29.5%/22.6%,个人缴存与罗斯转换构成了主要资金来源。其中,1998年罗斯型IRAs账户首次提出,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年轻雇员更有吸引力,当年罗斯转换额高达393亿美元,占比达到82.0%。2010年罗斯转换再度迎来高峰,当年转换额高达648亿美元,占比达到71.1%,原因是从2010年开始美国政策取消了对罗斯转换的最高收入限额,扩大了可选择罗斯转换人群的覆盖范围。

  

(三)资产端:QDIA提高投资效率,资产配置“稳中求进”

  

资产端管理引入合格默认投资选择机制(QDIA),提高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效率。在IRAs账户的资产端管理上,美国2006年劳动部出台了《养老金保护法案》,提出合格默认投资选择机制(QDIA)。QDIA是指当养老金计划的发起人事先指定一种默认投资替代方案,并由受托人对其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当参与人未对账户主动进行投资管理时,受托人执行默认投资替代方案,并对其代为投资行为免责。QDIA的引入提高了养老金资产的投资效率。QDIA保障了部分不具备金融知识人群的投资需求,缓解了养老金资产成为“睡眠账户”,或者过度投资导致大幅亏损对养老保障造成威胁的情况。

  

  

QDIA产品可投范围多元化,包括六类产品。其中,第一类是指根据参与者的年龄、预计退休日期和寿命调整资产配置的产品,典型代表是生命周期基金或目标日期基金。其中,按照美国投资者公司协会(ICI)的定义,生命周期性基金通常预设一个风险水平,并在命名中包含“保守”“激进”“均衡”等字眼,对标国内的目标风险基金。第二类是指平衡基金,通过混合持有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第三类定制账户是指综合考虑个人年龄和退休因素的专业管理账户。第四类稳定价值型产品则是对120天内退出计划的参与者提供的资本托管产品,旨在免于提前领取养老金的税收惩罚,但目前只是短暂的制度性安排。第五类是指在保证本金不亏损的情况下,收益大致与“中间投资级债券”一致,且具有流动性的投资产品。第六类则是指以可变年金或相似形式、集合信托基金形式提供,与目标日期基金或平衡基金投资策略和目标一致的产品。

  

整体来看IRAs账户投资选择自由度高,主要投资于共同基金、证券及其他资产,低风险类资产投资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数IRAs账户的持有者会在建立退休金资产管理计划的时候咨询专业财务顾问,并委托共同基金公司、经纪公司、独立财务规划公司、银行或储蓄机构进行管理。按照规定,美国IRAs账户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共同基金、人寿年金以及股票、债券等各类产品。投资者可选范围广,且投资比例不受具体限制。目前,美国IRAs账户整体主要的资产配置方向是共同基金、证券及其他资产。截至2021年末,IRAs账户投资于共同基金规模达到6.2万亿,资产占比44.6%;投资于证券及其他资产规模达到6.5万亿,资产占比达到46.5%;投资于存款及寿险年金仅1.2万亿,占比仅8.9%。

  

IRAs账户配置的共同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资产配置风格“稳中求进”。截至2021年,IRAs账户配置的共同基金资产中,股票合计规模达到3.62万亿美元,合计占比达到58.3%。其中2.77万亿美元投资于国内股票,0.85万亿美元投资于国外股票。1990年至2021年间,股票占比波动中提升(+16.5pct),债券占比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不变(15%-25%),混合型资产比例逐步上升(+12.9pct)、货币市场资产比例逐步下降(-23.2pct)。资产配置风格“稳中求进”,体现了美国IRAs账户的抗风险能力逐步提升,权益类资产比例的提升及过去三十年美国股市的繁荣均助力了IRAs账户增厚收益,扩充资金池,提升对养老保障的服务能力。

  

IRAs账户配置的共同基金倾向于投资指数基金,其中股票型指数基金业绩相比同类型公募基金表现突出。IRAs账户配置的共同基金中,主要投向的基金类型有目标日期型、生命周期性与指数基金。从1996年至2021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基金类型上IRAs账户的共同基金偏向于指数基金。截至2021年,IRAs账户的共同基金投向指数基金规模达到9340亿美元,占比15.0%,高于目标日期基金9.6pct,高于生命周期基金13.1pct。根据晨星的统计,短期视角下股票型指数基金优势突出,2009-2018年在同类基金年收益排名中,超过50%的股票型指数基金排名在前50%;中长期视角下优势更为显著,以2018年为基准,3年、5年、10年维度下有74%、78%和81%的股票型指数基金排名在前50%。

  

  

指数基金的优势在于充分分散投资风险、具有规模效益、不受基金经理风格影响。投资指数基金的主要优势有三点:(1)充分分散投资风险。由于指数基金以特定指数的成分股为标的对象,而成分股是权威机构按照一定标准筛选出来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投资全部或者部分的指数成分股不仅能够以更大的概率选中绩优股,还能通过布局不同行业、不同风格的股票以此充分分散投资风险。(2)成本优势:由于指数基金属于被动投资,同时指数调整的频率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金管理费和交易费用。IRAs账户的资产量及未来成长空间大,投资于指数基金能够较好地发挥其规模效应。(3)不受基金经理风格影响:由于基金经理之间风格、能力不尽相同,选择指数基金,通过复制指数的运作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专注于β收益的方式,更加符合养老金资产运作稳健性的要求。

  

(四)总结:负债端夯实抗风险能力,资产端向权益类倾向增厚收益是必然趋势

  

美国养老金规模总量远高于中国,得益于转移机制第三支柱贡献占比约四成。在总量上,2021年我国养老金规模总量则为11.0万亿,美国养老金体系规模合计达到40.5万亿美元,二者相去甚远。在结构上,目前我国仍以一二支柱为主导,而美国已经形成二三支柱为主体的养老金体系。相较之下,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较早,目前较为成熟。美国第三支柱占比约四成,相比直接缴费,来自第二支柱的转存对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雇主养老保险的企业覆盖率未达到100%,且为降低账户管理难度,1974年美国国会颁布《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允许雇员在跳槽或者退休时将雇主养老保险账户中的资金转入IRAs账户。自此,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接收了大量来自第二支柱养老金账户的资金,规模迅速崛起。1974-2021年间,第二支柱占比下降18.9pct,第三支柱占比上升29.6pct。

  

规模上QDIA做大IRAs投资蛋糕,资金具备强韧的抗风险能力,资产配置上“收益与稳健并重”。在养老金投资运作总量上,QDIA提高了投资效率,加速驱动养老金账户资金涌入资本市场,同时也做大了IRAs账户的整体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为提高整体期望收益,IRAs账户资金主要投向共同基金(44.6%)、证券及其他资产(46.5%),体现IRAs账户资金强韧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共同基金中主要投向长期投资品种,体现“收益与稳健并重”的投资理念。共同基金中股票型(58.3%)、混合型(19.3%)、债券型(16.5%)基金是主要的资产配置方向,货币市场型仅5.9%。

  

负债端夯实抗风险能力,资产端向权益类倾向增厚收益是必然趋势。对比中美两国养老体系与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投资运作,可以发现美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抗风险能力来自于负债端强大的资金实力。美国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养老金合计规模约23.9万亿美元,贡献占比接近六成,为国民养老保障支撑起坚实的保护罩。因此,第三支柱IRAs账户资金被赋予强韧的抗风险能力,具备配置风险资产提高期望收益的先行条件。未来,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政策指引下,我国也将逐步形成更均衡、充实的养老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个人养老金向权益类资产倾向配置,在资产端增厚第三支柱规模是必然趋势。

  

  

四、前瞻十年:把握银发经济机遇,发展个人养老金融产品

  

(一)养老目标基金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打造新风口

  

目前,我国以一二支柱为支撑的养老体系投资运作,面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总量不足、年金相机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但由于国民养老保障重度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波动等客观国情,这些问题暂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个人养老金制度适时推出,为我国养老金投资运作引入新鲜活力。未来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前景广阔,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巨量资金。多元化的个人养老金投资品种将如何发展?美国IRAs账户的投资运作为此问题提供了前瞻性的答案模板。进一步地,结合我国养老金发展阶段、国民养老投资理念、老龄化趋势,我们认为养老目标基金将会成为个人养老金的主流发展方向,而商业养老保险结合养老服务也将在低风险人群市场中具有较好的表现。

  

养老目标基金核心优势在于权益资产配置能力,背后逻辑是基金公司强大的投研能力。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国民退休养老保障问题面临养老金缺口扩大的压力。除了负债端发力以外,资产端投资能力也十分关键。而风险资产的配置能够带来风险报酬,提高投资收益。相比一般养老金融产品30%的权益配置限制,养老目标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商品基金(含商品期货基金和黄金ETF)等品种的比例合计可达到60%,甚至80%。

  

在养老金投资需求逐步释放的背景下,更高比例的风险资产配置能够增厚收益,为产品增强吸引力。同时,基金公司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子品种满足个性化的风险需求,并降低整体风险水平,为养老保驾护航。其中,目标日期基金或将成为主力产品。目标日期基金通过下滑轨道,拟合生命周期风险特征,能够攫取更大程度的“投资者剩余”,带来更多的风险报酬,增厚投资收益。

  

低风险人群将更青睐于商业养老保险,“保险+养老”模式放大产品吸引力。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而言,其主要的养老投资选择品种是商业养老保险和特定养老储蓄。但是,特定养老储蓄的利率水平不及商业养老保险,且难敌通胀率。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养老投资需求出发,其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退休养老生活而非增厚收益,“保险+养老”的模式恰好契合需求。从险企供给的角度出发,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正与保险行业业务和外延服务相契合,尤其保险行业在负债端、资产端都与养老产业天然匹配,布局养老具有天然优势。因此,险企加速布局“保险+养老”服务生态建设是必然趋势,龙头险企凭借品牌及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优势也将优先受益。

  

  

(二)前瞻十年,养老金入市将带来万亿资金

  

经测算,2031年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金额将达到亿元。我们沿用在2022年6月的养老主题系列报告《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深度解读:星辰大海,未来可期》中测算个人养老金的纳税角度模型,并结合考虑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情况,以此测算2031年我国养老金账户累计金额。

  

1、确定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受益人群。2018年10月财政部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同时,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只有大概10%居民的月收入高于起征点5000元。因此,假设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比例为11%,同时使用近五年城镇就业人员复合增速1.6%计算未来10年就业人数,预计2022年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约5227万人,2031年纳税人数约6029万人。

  

2、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数。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考虑到目前已在试行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产品的首批试点地区分别为3个、2个、4个,人口占比分别为5.6%、6.9%、4.4%。结合此次意见出台背景,我们假设首批试点地区人口占比为15%,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扩大至30%、50%,第四年起推行至全国范围。同时,结合中保协《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1)》,52%的受访者具有退休规划的意识,但还未具体动手规划;已有初步规划的为27%;有完整规划的只有4%;还有21%的受访者从未想过退休规划。因此,按照2022-2024年试点地区参与率30%、2025-2027年50%、2028-2031年80%测算,我们预计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人数为235万,2031年参与人数达4823万。

  

3、确定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金额。假设个人参与缴费比例为80%。按此测算,我们预计2022年个人养老金缴费金额为113亿元,2031年达7973亿元。考虑继续率因素,同时结合各种个人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假设未来十年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为3%,经此测算2031年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金额可达亿元。

  

  

我们预计,2031年个人养老金配置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产品、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将分别达到35%、30%、25%、10%,个人养老金投向股市的资金总量与比例将达到亿元/30%。根据CAFF50《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结合美国IRAs账户资金配置情况,我们从起点对标、趋势判断、终点对标、穿透核算四个步骤对我国2031年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运作进行预测。1、起点对标:根据CAFF50《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并按合计100%折算后,调查对象中投资于基金、银行理财、银行存款、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3%、22%、23%、42%。根据存款与保险合计65%的比例,对应美国IRAs账户资金配置情况约为1985年。

  

2、趋势判断: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我国居民对于养老投资的抗风险能力上升,追求目标也有所改变。2020年到2021年,对于养老投资可以阶段性承受10%以内的人数比例由41.50%上升到50.57%,养老投资目标是确保本金安全的人数比例由63.29%下降到49.83%。进一步地,对于养老投资存在的问题认知中,收益率偏低首当其冲(38.36%)。据此可以判断,我国居民个人养老投资将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更高的养老目标基金和养老理财产品倾斜。由于目前养老理财产品期限均为5年以上,养老目标基金期限则为1年以上,而超过80%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养老金融产品投资期限在5年以下,因此养老目标基金在未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中将会更胜一筹。

  

3、终点对标:根据美国1985-1995年间IRAs账户资金配置情况变化对标我国未来十年,1995年IRAs账户投资于共同基金、其他资产、存款、寿险的比例分别为37.5%、35.9%、20.3%、6.4%,结合我国居民相对美国保守的投资理念,预计2031年个人养老金配置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产品、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将分别达到35%、30%、25%、10%。

  

4、穿透核算:目前我国养老目标基金资金投向股票/基金比例分别达到3.7%/87.5%,1995年美国共同基金投向股票/混合型资产比例分别达到54.0%、12.1%,同时结合《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规定的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商品基金配置比例限制(期限不短于1/3/5年的,对应比例不高于30%/60%/80%),假设2031年养老目标基金直接与间接投向股票比例合计达到60%。以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6第1期为例看养老理财的资金配置情况,穿透后权益类与基金合计占比20.1%,假设2031年养老理财产品股票配置比例达到30%。经穿透核算,2031年个人养老金投向股市的资金比例达到30%,总量约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