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北京上海户口有什么优势吗?是不是指的小孩择校?还是其他?常看到在聊北京上海的户口难办 想不明白?

买房、买车、社保、就医、小孩入学、高考中考考试选择权、对城市的认同感等等。在北上广深,有时候似乎感觉,户口,竟然意味着一切。这就是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的问题了。且不说北上广,就单纯地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看,城镇户口究竟比农村户口多了什么?转载一段...

获得北京上海户口有什么优势吗?是不是指的小孩择校?还是其他?常看到在聊北京上海的户口难办 想不明白?

  

买房、买车、社保、就医、小孩入学、高考中考考试选择权、对城市的认同感等等。

  

在北上广深,有时候似乎感觉,户口,竟然意味着一切。

  

这就是我国的户籍制度造成的问题了。且不说北上广,就单纯地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看,城镇户口究竟比农村户口多了什么?

  

转载一段报纸:

  

户籍制度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差别?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福兴谭欢

  

嘉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王太元

  

《财经》杂志记者任波

  

户籍制度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差别

  

主持人:城市,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的户籍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利益,比如就业、补贴、社会保障等,政府可不可以对所有新增人口不再承担这些,而完全采取市场化的个人就业模式和个人收缴社会保障金的办法放开户籍。

  

王太元:如果户籍背后这最关键的几项都不存在了,那么户籍的含金量也就微乎其微了。设想政府出台一个左边法律右边,任何想到城市来的人签一个条约,国家不承担任何东西,我估计户口的吸引力一下子会下降三分之二。但在操作上来看,尚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因为一个户籍问题涉及很多经济、社会问题。至少目前北京市政府不能这样,有些问题是目前回避不了的,比如在登记失业率的时候,失业率的增加是政府难以承受的,再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流动人口的就业竞争力要优于当地失业人群,如果把这两类人放到一起平等竞争,那失业人群就更惨了。如果我是领导,我也会先考虑现有人口的就业问题,把外来人口问题先向后拖一拖。

  

主持人:但这种附着在户口上的利益差别构成了我们国家这种二元户籍结构,并在事实上是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户籍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王太元:是这样,城乡差别的确是有的,而且不仅是城乡这两者的差别,比如1988年有一个统计,整个上海市从郊区的农民到市中心的市民可分为八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平均差50块钱左右的补贴,就是说市中心的市民如果每年享受400块钱补贴,郊区农民一分钱也没有。这是直接补贴,如果算上间接补贴就更多了。一直以来对这种现象批评很多,认为工人和农民两阶层所享受的经济文化待遇截然不同。这是事实,但这又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国家想不承认也不行。再就是教育不平等,最大问题是录取制,全国统一出题,统一录取,但现实情况则恰恰相反,这也是不公平。现在,很多人想方设法把户口转入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子女教育问题。

  

任波:现行户籍制度关联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对谁的好处大一点?

  

王太元:首先是公务人员,与公职、公务相关的单位的人,其次是本地居民,再次是外地进来的尽管没有户口,但是工作找到了,钱也挣到了的人。至今,这个层次还是存在,但是我们现在政策的目的是逐渐把这个层次抹平,逐渐平衡起来,把户籍制度利益差逐渐缩小。

  

短缺经济没有结束

  

主持人:这种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人们批评的焦点,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矛盾?

  

王太元:要搞清楚现行户籍制度并探讨改革我想应该有三个前提,第一、对现状的准确把握,即今天这种局面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第二、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第三、未来所采取的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有多大?

  

我的看法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中国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作用的结果。短缺经济是第一大原因,在短缺经济时期,中国走的是高就业、低工资、低福利的路,高就业是第一大前提,城市的钱就这么多,首先解决现有城市人口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外来人口的问题。我国最早对人口迁徙的控制始于1953年7月份,中央政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沿用至今的“盲流”一词就是那时提出来的。

  

第二是计划经济,从1955年开始,我们实行是统购统销,这是我们整个计划经济的基石,工业产品和90%的农业产品由政府收购,然后再在城乡之间调剂,这里面是政府当商人,物价由政府根据需要制订,依据是既保障城市人口生活稳步增长,又保证农民生活稳步增长。

  

第三是在特定的时期,很多事情一旦经济上没有办法解决,就用政治手段来解决。比如说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高潮,当时以为农村有资源,知青下乡又可以接受再教育,就把知青赶到农村,但是实际上,农村的资源也匮乏,农民也不欢迎。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发展,经济从短缺变成了过剩,计划经济不搞了。但是,上述问题是不是完全不存在了?没有。比如短缺经济,我们看到的产品过剩,是不是完全彻底地过剩呢?远远没有。比如说教育资源过剩了吗?小孩择校读书为什么要收高价?事实上,短缺经济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再分配领域还特别明显。所以,短缺经济并没有完全过去,只是在一部分领域短缺,在一部分领域过剩而已。这时,这种短缺还要由政府补贴,不管是明补、暗补,还是微观补或宏观补,反正都在补。这就是说短缺经济并没有过去,补贴并没有结束。在这个情况下要取消户口的限制是不现实的,因为经济上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平等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历史造成的。所以现在有专家说中国城市现行户籍制度废止一定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国家完全取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补贴,第二个是要实现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

  

任波:那么是不是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王太元:未必。有些地方解决了,有些地方没有解决。当然,这里面有各地政府各自考虑问题不一样、情况不一样的原因;同时,有些领导开放一些,而有些领导确实保守一些。从管理部门来看,应当说现在公安部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明确的,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这也是世界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这个经济手段的运作方式,第一是就业,第二是住房,第三是教育。有人就提出过,把这三个指标规划起来,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办理城市户口,以北京为例,比如连续若干年在一个城市拥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的人或者如果自己有钱,进城后买了房的人,就可以考虑解决户口问题;相反,如果一点钱都没有,希望凭借户口的办法解决小孩的上学,配偶的就业,解决自己的住房,那事情就麻烦了,北京市解决不了,那都得要钱。

  

《中国经营报》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