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思维VS职业理念
上海的狭隘、排外和高冷,给很多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与深圳的开放包容截然不同,上海人的优越感渗透到骨子里。这是这座城市的问题,也是这么多人看衰上海的原因。
很多人拿杭州来气上海,问上海,你们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出不了阿里巴巴?面对这些质疑,上海一直保持高冷,这个有点像深圳,不管别人怎么黑,都懒得回应。或许,这两座城市都太忙了,忙于赚钱干实事,无暇顾及口舌之争。
这些年,中国明星城市的成功,如深圳、广州、杭州,都得益于市场经济和创业文化。深圳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型城市,广州则有大量的商贸市场,杭州诞生了阿里巴巴,于是我们很习惯于用普通市场思维和创业思维去判断一座城市的未来。若以此为标准,那么深圳、广州、杭州,则比上海更有优势。前面三个城市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后面则似乎步入中年。
我们似乎随处可见上海的“中年富态”,这座城市高端奢华、豪华洋气。上海欢迎外资、外企,尤其是跨国公司,小资本、小公司、创业公司入不了他的法眼,就连上海大学毕业生都一口流利英语,似乎是为外企准备的。所以,有人说,上海充满了打工文化,而深圳到处都是创业激情,一个西装革履,一个则打了鸡血。于是,一座创业的城市比打工的城市更有前途,一座激情的城市比冠冕堂皇的城市更有前途。
但是,创业与打工,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小资本与大资本,其实都是市场文化,只是层次、规模以及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深圳科技园、福田CBD,存在小技术公司、本土创业公司、私募基金公司,上海陆家嘴则云集不少跨国公司、公募基金、国际金融巨头。其实,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面对的市场不同。
打个比方,澳门巴黎人里,一楼热闹非凡,很多客人在玩各种赌博游戏,15楼则冷清不少,少部分包厢里,藏着几个国际大佬在玩大的。这不能说明哪些市场好,哪个市场差。就像白马市场人山人海、讨价还价、竞争激烈、充满活力,万象城则客流稀少,几十个国际大牌长期霸占。但不能说明万象城就比白马市场差。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在20世纪前几十年便是十里洋场,当时欧美电影与上海电影同步上映,成为远东重要的国际都市。今天,上海依然是外国人、外资企业、跨国企业首选的中国城市。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跟上海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上海的国际化地位,目前中国还没任何一个城市可取代。只要中国继续对外开放,上海的重要性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
任何一个大都市,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都会从创业文化走向职业文化。纽约、东京、伦敦、香港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创业型城市。全世界最顶级的这几个城市,都是高度职业化的城市。某种程度上说,职业化程度越高,这座城市越发达。
目前,深圳的创业文化浓厚,但是随着深圳不断发展,大企业越来越多,职业化程度就会强化,同时创业型企业就会被挤出,创业文化自然就会淡化。纵观历史,伦敦、纽约、东京,几乎每一个大都市都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优势和角色。上海,只负责高大上。这座城市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对外窗口,它的任务是为中国大地吸引更多的外资、外企,辐射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上海其实对标纽约,外企、跨国企业、大企业、高端职业人才则选择上海。这是一座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大都市。
只是这座城市玩的是“神仙打架”的游戏,不太亲民,远离群众,再加上原本的孤傲、高冷,让很多人感觉难受。若你携百亿巨款,这座城市定然会奉你为座上宾。反过来,大型企业,自然也会往这座城市集中。
当然,有人会怀疑,这座没有活力、创新、创业及激情的城市难道不会没落吗?高端城市的竞争不是比人口,而是比人才;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脑力;不是比声音大,而是比智慧深。旧金山不过80多万人,整个旧金山湾区不过700多万人,纽约也不到800万人。深圳10家私募基金募资10个亿,和上海一家投资银行投资10个亿,二者有什么区别?深圳可能1000家小投资公司竞争,上海可能20家大投资银行竞争,二者也没啥区别,只是竞争的层次、规模、烈度不同。
上海的竞争,是一种于无声处的竞争。杭州的崛起,不会替代上海,反而会强化上海。杭州以及长三角城市圈的创业文化、制造体系,与上海的职业文化、金融市场、高端经济相匹配。
上海的真正对手,不是杭州,也不是深圳,而是以香港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说,上海的国际化都市地位很难被替代,但是这个前提是在中国内地。如果加入香港,尤其是香港逐渐融入大湾区,那么上海的第一国际窗口的地位则将受到挑战。
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远比上海高,若香港强化与内地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那么或许会有更多资本、企业、人才从香港进入大湾区、中国内地,而不是上海。香港、澳门加入大湾区后,珠三角的竞争力前景,要强于长三角。与上海相比,香港成熟的国际市场、金融航运优势、科研体系以及欧美文化认同,更有可能带动珠三角走向开放,走向国际,成为中国下一个改革开放时代的增长极。
深圳:过去思维VS未来挑战
看香港,视野要开阔一些,国际化一些;看上海,需要站得高一些,格局大一些。那么,看深圳,则需要更多的谦卑和反思精神。
过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奇迹。放眼世界,深圳的崛起也是叹为观止的。这是一座没有明显弱点的城市。深圳的金融、科技及制造产业突出,经济实力强劲,财政收入充足,城市优美,气候宜人。这城市,富有活力,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创业文化浓厚,追求创新、自由、平等。每年大批青年人奔赴这座城市,年新增人口接近50万。
但是,正因为如此,深圳才需要更多的反思。思考过去四十年成功的真正因素是什么,未来还能否如此快速发展。毕竟“树不会一直涨到天上去”,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以过去四十年大跨越的发展思维去丈量未来。
从国际历史来看,美国“镀金时代”、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曾经经历过三十四年的高增长。但是,大多数国家在持续高增长40年之后增速都会放缓。最近几十年,美国、日本以及香港,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远低于中国。毕竟从零到八十分容易,从八十分到一百分很难。
未来,深圳还能否像过去一样跨越式发展?
深圳过去的成就,得益于其“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各地人才进来,没有历史负担,没有文化牵绊,没有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这里因生意而打交道,这座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市场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深圳,因市场经济而兴起。这座城市,人人追求公平交易、创新创造及契约精神。与传统文化古城、首府城市完全不同,这座市场文化的城市,吸引了全国各地年轻人在此打拼。这是一座私营企业、小人物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城市,没有大国企、跨国巨头的眷顾。这就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竞争力。
所以,深圳吸收了全国人才红利、人口红利,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回报。深圳不需要建大学,投入培养人才,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大批大学生都会投奔而来。那是深圳年轻人居多,政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需要花钱建太多医院、养老设施,甚至不需要建太多学校。
简而言之,来深圳的年轻人,只干活,只创造财富,但是极少给政府添麻烦,极少占用公共资源。一直以来,深圳财政富余,社保富余,大量资金可以支配。这座城市负担极低,但收入极高。这就好比人年轻时,生病少干活多,享受少创造多,家庭自然比较富有。但是人终有老去的一天,深圳是否应该未雨绸缪?
目前,深圳的平均年龄为33岁,应该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城市。但是,这批年轻人不少都已经有孩子,或计划生孩子。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生孩子”发愁,深圳却拥有巨大的幼儿优势。但是,培养幼儿成才,深圳还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与北上广相比,深圳的人口规模不是最大,面积也小得多,教育资源和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园儿童(52.4万)和中小学生(155.3万)人数却是最多的。深圳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无法与北上广相比。
这意味着当下以及未来,深圳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需要大幅度地增加。
目前深圳各类幼儿园1771所,公办园只有68所,占比仅为3.8%。最近深圳政府推出学前教育发展计划,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计划明年将新增900所以上公立幼儿园,教师工资全部翻倍。到2020年,全市幼儿园总量预计要达到1967所。其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80%以上,全市公办约984所。
教育硬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教育水平及软件则需要时间沉淀,以及持续的大量的财政投入。
除了教育,深圳的医疗资源也极为紧缺,全市医疗水平与北上广不在一个层次。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不少年迈的父母也跟随子女来到深圳,如此幼儿和老人叠加,深圳的医疗资源更加紧缺。
过去年轻人来到深圳,体弱多病的人少,深圳的医院以及医疗水平长时间处于薄弱状态。如今,医疗需求大幅度增加,医院又无法像学校在短时间内投入建立。医院的投入及维护成本远远大于学校。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医科大学的积累深度关联。深圳没有强势的医科大学,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医疗水平提升到北上广的水平。
所以,教育与医疗,是钱的问题,但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持续投入以及时间积累。
深圳,这座城市,吃了四十年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如今依然享受着这种红利。但是,红利的另外一端,这座城市的软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逐渐凸显。深圳未来需要为之前的红利买单,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教育,给深圳建设者以及儿女、老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如果这座城市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那么它的吸引力也会下降。深圳房屋均价是5万多,广州才3万多。同等价位,你可以在广州买更好更大的房子,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深圳的工资收入,与广州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你会选择广州还是深圳?
同等价位购买一套深圳的学位房,但是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如北京上海,考入一本大学的几率也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的一本录取率只有10%左右,而北京达30%。如此比较,你还会选择深圳吗?
目前,深圳在重症病方面的医疗技术远不如北上广,如果人老生病了,还得去广州看病,这必然会降低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当然,如今每年依然还会有大量的人加入“深漂”行列,但老深圳人目前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深圳的医院、教育资源紧张,教育水平跟不上,软基础与这座城市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深圳,这座城市也逐渐在走向成熟。如今,深圳关内房价超过6万,创业成本已大幅度提高,大企业不断入驻深圳,职业文化逐渐走强。老一代深圳人逐渐也在此扎根,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搭桥。这座城市慢慢也会走向本地化,外来人口以及充分竞争的趋势也会减弱。
如上海一样,深圳将来走向职业化、稳定化,说明这座城市在走向成熟。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前提是这座城市必须能够负担得起自己,也就是不再完全依赖于外来人口的人才红利——本地应该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并培养大规模的人才。但是,目前深圳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投入,需要金钱,也需要时间积累。
过去的深圳,就如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卸掉所有包袱,一路狂奔,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如今的深圳,逐渐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甚至沾亲带故,吃饭的人多了,干活的人相对少了。
对于深圳来说,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深圳的家庭杠杆率是北上广最高的。深圳不少家庭承担着高房贷,实际上在透支当下和未来的消费,以及上下两代人的教育和医疗储蓄。
所以,深圳,过去及当下赚得钱,要为将来做好打算。日子还长着,深圳就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家庭,将来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必须未雨绸缪,为将来打算。
这座城市,需尽快补上软基础设施的课,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投入,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属于深圳人的城市,打造成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所以,未来看待一座城市,应该具备“城市圈格局”,以国际思维、市场理念和未来视野来衡量,如此更加理性,更加客观,更加本质。
上海的前途取决于长三角城市圈,上海干好第一国际化都市的事。香港和深圳的机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已没办法像过去一样大踏步往外走,而应该想办法如何与内地城市融合,做好带领内地城市走向国际的带头大哥;深圳只要弥补软性基础的短板,自然可乘大湾区势而起。
本文来自左边左边微信公众号右边:右边智本社(左边ID右边:zhibensh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