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聘引质疑!海归速成「水博士」与 985 博士同待遇,不公平

近日,石家庄学院公布了该校2022公开选聘录用人员名单,拟录取14人。这份名单中,除开一位备注为「博士家属」身份的硕士以外,余下的13人皆为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这对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成...

高校招聘引质疑!海归速成「水博士」与 985 博士同待遇,不公平

  近日,石家庄学院公布了该校2022公开选聘录用人员名单,拟录取14人。这份名单中,除开一位备注为「博士家属」身份的硕士以外,余下的13人皆为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这对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来说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图片来源:石家庄学院官网

  不过,名单中的配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有两位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的生物学博士,还有三位「海归」博士。

  这三位博士分别来自俄罗斯喀山国立音乐学院声乐表演艺术专业,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韩国又石大学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专业——这些学校的名字听起来实在是有些陌生,专业看起来有点别扭。一时间,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直接称这几位是「水博」

  当然,空口鉴「水」自然是不可取的。这些学校和专业的含金量又究竟如何呢?

  通过查询,喀山国立音乐学院算是俄罗斯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强项是声乐专业,不过尚未能在几份著名的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中找到它的身影。术业有专攻,不在一套评价体系内不好妄下定论。

  但另外两位可就不好说了。随便在搜索引擎输入「菲律宾圣保罗大学」,最先弹出的便是统一的营销话术和留学中介密密麻麻的广告;比较著名的几份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也自然是「查无此校」的,

  图片来源:百度

  而「工商管理博士」的项目便是最火爆的中介项目之一。20万元的费用,2年上课,一个博士学位就拿下了。

  而另一位韩国又石大学的博士也大致如此——别说什么世界排名、专业排名了,这所学校连打广告的留学中介们都不算特别推荐。唯独一点倒是差不多——两年毕业,博士速成。

  图片来源:知乎

  但无论如何,这类学校总归都是受到我国教育部承认的,这几位博士的title也自然无可指责——至于他们究竟有多少「真才实学」,便不是能够通过查查资料讲清楚的了。

  这件事不由得令人想起一桩旧闻:

  「来韩留学拿速成博士学位,韩国恐成中国的学历工厂。」2019年5月20日,韩国《东亚日报》如此报道。

  图片来源:《东亚日报》

  据报道,中国是在韩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韩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教育基本统计》显示,2018年在韩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比达48.2%(6.8537万人)。其中,赴韩读博士的主要群体,是我国高校的在职教师

  此篇报道一出,我国各大媒体也纷纷下场评论,这种做法是变相贩卖学历,「抢生源保收入」。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新闻截图

  「全日制博士只要两年!最快一年!每年课程时间共六周!国外名牌大学,国家认可博士学位!」……

  韩国的某些高校专门为一些中国人设立了寒暑假博士班,利用寒暑假集中授课(分别在每年的一月和七月入学,每学期6-7周),集中学完全部博士课程,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中文授课。

  在这种课程中,只要缴纳100万韩元学习一门韩国语课程,再修满要求的学分,无需发表任何学术论文甚至无需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就可以顺利拿到中韩政府都承认的全日制博士学位。

  不过,这种「好事」自然也是有代价的。申请人必须一次性缴纳2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学费(不包括食宿费和教材费)……

  图片来源:南首尔大学官网截图

  图片来源:某留学机构宣传截图

  写到这里,大家都心知肚明,菌菌也再过多评论。花钱买学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双赢」罢了,反正学位国家认可。

  只是那些在科研上耗尽青春心力,十几载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拿下博士学位的「普通博士」们,和这些「速通」博士学位的人在竞争同样的岗位不免让人唏嘘。

  图片来源:石家庄学院|人才引进政策

  我国地方院校为什么一直热衷于选聘博士呢?

  我国讲「破五唯」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但很可惜,距离跳出「唯学历论」的怪圈,显然仍是任重而道远。

  许多大学为了完成指标,急于提升「从教人员海外背景」比例,便出台了一些不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很多对于新进教师的要求也向着海外博士文凭或者留学经历靠拢,甚至在晋升职称的评选办法中,也强调必须有海外高校学习经历、博士学位

  这迫使只有硕士学位,或者之前没有出国留学经历者,必须想办法有出国留学经历,最好是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

  需求催生利益,有利可图的事情自然就有人愿意做。其实,不止韩国,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也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很多来自内地的学生老师缴纳昂贵的学费,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最终这些手握学历的「人才」就「理所应当」地进入到高校之中。

  总而言之,想要破除「唯学历论」的顽疾,严格的监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和重新设计对人才进行行政管理和评价的体系。

  倘若高校和有关政策制定部门仍对这种现象毫无作为,让学历交易双方继续「双赢」,最终输的只有中国科研和教育事业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