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漫评:理顺“人才引进”的底层逻辑

本网评论员沈素芬这几年,各地都很重视“人才引进”,甚至一度发展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面对竞争,引才措施也各显神通:有的地方直接给钱,如深圳直接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和租房补助,本科学历补贴元,硕士,博士;有的地方给政策,如上海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

东湖漫评:理顺“人才引进”的底层逻辑

  本网评论员沈素芬

  这几年,各地都很重视“人才引进”,甚至一度发展为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面对竞争,引才措施也各显神通:有的地方直接给钱,如深圳直接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和租房补助,本科学历补贴元,硕士,博士;有的地方给政策,如上海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还有更多的城市,既给钱又给政策。

  最终效果如何呢?当然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效果不太明显的案例。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一个行业的领军人才,往往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对带动行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人才引进是正确的发展策略。但是,能不能长久留人、人才在当地是否能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更关系到地方长远发展。因此要将这些考虑在“人才引进”的前面。

  绘图:徐宇瑨(东方二次元)

  这就需要理顺“人才引进”的底层逻辑。

  人才引进,当然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而不是一股脑地盲目引进。

  从适配性而言,人才引进工作应重点考虑四个要素:本地的产业基础、本地的产业特色和需求、本地在全国范围内的定位,以及市场的客观需求。

  这4点要素用一句俗语也可概括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首先应该调研清楚,自身需要继续提升哪方面的长处,或者补足哪个关键性的短板,所以才决定引进人才。而不是先把人才“抢”回来,然后晾着他们,期待他们来帮自己从0到1去规划和提升。因为人才的优点往往并不在初创某一领域,而是助推已有的某个领域发展更好。

  而且,如果没有搞清本地区的长处、特色和定位,就无法引入合适的人才,长久下去,会导致人才能力和水平得不到发挥,激情也湮灭,从而浪费了这些宝贵资源。

  过往有些地区,看到其他地方人才引进如火如荼,好生一顿羡慕。于是也一股脑扑上去,砸资金、砸政策、砸资源,虽然抢来了人才,但因为不符合自身实际需要,最终并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

  而如果能够基于自己的特色,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引进人才,必将使地方成长为深具特色和活力的产业城市。因为,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才是人才主场。

  这方面,诸如广东中山、浙江义乌这类城市,集聚人才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所以说,人才引进,各地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和认识:我们有什么?我们适合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做什么?这些,关系到一个地区在全国甚至全球产业体系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应对新的发展趋势,值得思考透彻。

  在这个基础上,再决定“引入什么样的人才”,而不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此后再考虑“怎么引进”“怎么留人”等问题。

  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和地方的合作双赢,也更能助推一个地方的长久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