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要不要为了落户一线城市而留学?

ID:sueflorist城市集聚引起“虹吸”效应,一个一个乡村这几年正在消失,甚至一些县市撤编,融入到大城市的框架范围内。未来中国可能只有几个突出的大城市和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其他都可算作郊区。乡村人口终将往城市移,二线城市终将往一线城市移,我们这几辈终将移居大城市。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遇,留在大城市工作、落户,进而置业上车,实际上是给整个家庭的投资找到一条“捷径”。如果现在我...

2020年了,要不要为了落户一线城市而留学?

  ID:sueflorist

  城市集聚引起“虹吸”效应,一个一个乡村这几年正在消失,甚至一些县市撤编,融入到大城市的框架范围内。

  未来中国可能只有几个突出的大城市和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其他都可算作郊区。

  乡村人口终将往城市移,

  二线城市终将往一线城市移,

  我们这几辈终将移居大城市。

  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遇,留在大城市工作、落户,进而置业上车,实际上是给整个家庭的投资找到一条“捷径”。

  如果现在我们不辛苦一点早点在城市扎根,难道等我们的孩子继续努力吗?

  但是,在这些大城市,落户都有一定的门槛。

  以北上深为例,

  北京不必说,这几年一直在控制外来人口。

  北漂们想留京,有着极高的门槛。

  北京市政府的几套班子迁到了通州,非首都功能未来全部迁到雄安新区。

  上海未来目标是建成世界超级大都市。

  现在上海入户也有门槛,但没北京苛刻,留了许多通道。

  上海欢迎全国各地优秀人才落户。

  有心有能力者,假以时日终能获得。

  深圳外来人口的落户政策极度友好,现在人口已达2000万。

  但刚过去的这个新年,深圳高涨的房价似乎阻碍了奋斗者们的脚步,时间就是金钱,胆子大的深圳人用效率说明,这座城市就是“一心要搞钱,无心谈恋爱”。

  选择大城市,意味着你有无限的可能性。

  抛却匮乏,更容易体验生命丰盛的意义。

  大学生最容易落户的时机,就是应届生的时候。

  分数比较容易争取,普通高校本科生都可以拼一下。

  但过了这个节点,付出的成本会不断加大。

  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家庭、工作的责任负担会越来越重!

  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给孩子提前规划留学背景,回到一线城市买房,从过来人的角度来说,留学从来都不仅仅是学业那么简单。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应届生的身份,也可以通过境外留学,重新回到应届生的“起点”,一年多的时间换回来机会成本,人生就是如此一环套一环。

  以上海、深圳为例,香港读个一年多的硕士落户上海,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既提升学历背景,也能轻松落户一线城市的方式了。

  上海:

  香港硕士项目镀一年金,有境外180天记录,第一份工作来上海,正常缴纳社保个税,就有资格落户。

  深圳:

  对于香港硕士,几乎秒批,“来了就是深圳人”,美滋滋的福利如下:

  深圳户口主要有以下美滋滋的福利:

  公司必须交深圳一档社保,同样是为公司卖命,比非深户的获得保障更多;

  可以马上取得购房资格(非深户需缴纳五年社保才有购房资格);

  可以马上参与汽车摇号;

  落户补贴,人才引进一年内公司交了深圳社保都可以在深圳人社官网申领补贴。

  香港硕士一年镀金项目,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两个月还是时间窗口,有兴趣下回聊聊~

  内心的原动力——赴港读研“攻略”(一)

  爱折腾的世界人——赴港读研“攻略”(二)

  更多内容:

  险知险觉

  1、微保首推产品,看上去很美

  2、站是一台印钞机,倒下一堆人民币

  3、我们买保险前,要注意什么?

  4、德勤事件|不得不再加“三分肉紧”说港险重疾

  5、华夏红年金险,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

  6、在给家人买保险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

  7、《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生存指南

  8、患重疾靠“轻松筹”?!医保能保什么?

  9、关于香港重疾险,你最关心的10个问题

  10、父母保单|难以面面俱到,不如集中火力

  境外理财

  1、由17年最后一个月的港股“股灾”想到的

  2、小狗狗都懂的道理

  3、80%收益!一文读懂港股打新

  4、错过阅文又错过易鑫?还有美元的世界不要错过

  5、人民币升值,除了买买买还能出海投资

  6、不做提前规划,我们的养老也是洪水猛兽啊

  7、为什么教育金储备适合用保险来做?

  8、如你家那块地,它是“家业”

  举报/反馈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本站整理和编辑,仅供交流、学习和参考,不做商用,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不拥有所有权。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站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